不知道從什麼開始,可以感覺到這個「看不見的圓滑線」的存在。
(這篇不是專業的音樂文章,偏重心得感想
)
比較明顯的感受是從高中成為學生指揮的那個時候開始,
指揮需要比團員在整體音樂的流向和起伏更加敏銳和詳細的了解
除了需要注意各個聲部演奏的細節、強弱交錯之外,
更加需要注意到合奏時的聲音有沒有往他應該走的方向走動,
這應該就是所謂的「看不見的圓滑線」吧!
也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句子。
這時候我在指揮的手勢,其中一個部分輔助推動、跟這個大句子走。
除此之外,就是聲部的支撐。
當主旋律在進行的時候,底部會有不同的旋律在走自己的路,
有時候是從下面支撐著,一起把主旋律從底部往上推,
我在指揮的時候,這一類就一樣會有往上推的手勢輔助堆疊。
小時候的鋼琴譜
最近開始看小時候的鋼琴譜,
看到很多東西
老師會多畫上很長很長的圓滑線
通常是很大的句子,就是我上面說的「看不見的圓滑線」
老師也會用「用身體帶」、「不要斷開」、「要唱」之類的提示寫在譜上面
不知道這以小朋友的理解力來說,容不容易理解?
總之我忘記我是不是比較晚才習慣、開竅 ![]()
假如有從心底理解這種感覺的話,演奏出來的曲子,
也可能會更加「感情流露」,
畢竟當理解這種感覺後,應該也比較能夠以真實的情感去詮釋。
不要亂搖
所以當一些小朋友(或是成人)以為
有搖身體就是有感情
就會邊演奏樂器、邊搖動身體。
這時候看起來就會有點詭異,因為身體並不是跟著曲子的起伏來韻律擺動,
同時也看起來很生硬。
之前還有在教琴的時候,
就會跟學生快忘記以前老師叫你們搖身體的事情,
要去理解曲子,跟著演奏、身體自然就會有相對應的動作了。
我是這麼覺得:
應該是要從演奏的情感去帶動身體
回到「看不到的圓滑線」
應該可以算是曲子的律動、呼吸、脈搏吧!
即使他沒有被用演奏符號標記出來,
他還是存在的。
就像我們人自然就會有的律動、呼吸、脈搏吧?
我們平常也不會強調這些動作、把這些動作特別講出來。
以上,
最近沒事想想音樂的事情有些感想就寫了這麼一篇。